司马相如生平考索
分享到:

[摘  要]:

《司马相如列传》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人物经历也相对完整,但由于时代所限,一些重要信息,诸如生年、出生地、重要事件的时间和背景之类皆未记载,加上这些重要事件的因果关系也没有提及,影响到有关问题的研究述评,有必要对司马相如生平进行更为详细的考索,以利于厘清司马相如思想和作品的本意,进一步加深对汉代文学有关问题的准确理解。

[主 词]:司马相如; 生平; 考索
[作  者]:熊伟业; 陈曌旸; 何晔
[作者所在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期  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I S S N]:1672-612X
[年,卷(期)]:2024,(12)
[页  码]:113-123+156

同期文章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藏羌彝走廊”民间音乐老艺人口述史的文化记忆构建及文化内涵析释
[作  者]:赵晓娜
[]:“藏羌彝走廊”|民间音乐老艺人|口述史|文化记忆:文化意义
“藏羌彝走廊”民间音乐老艺人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其口述史料有着极其珍贵的社会历史价值。将民间音乐老艺人口述史置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域下,通过对民间音乐老艺人个人生活、从艺史、心灵史等自我表达的剖析,能够深入阐释其个人记忆中节庆仪式、音乐文本、文化场域三个要素构建文化记忆体系的内在机制和逻辑。民间音乐老艺人口述史中的“文化记忆”是“藏羌彝走廊”内群体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文化景观和音乐风格的再现,它引发了集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完成了历史记忆的持续保存。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藏羌彝走廊”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与交流创新,同时也丰富了音乐史学与口述史学的理论研究。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文化传播与翻译策略选择——以吴经熊在《天下月刊》的译介活动为例
[作  者]:张雅宁; 段峰
[]:翻译家研究|吴经熊|《天下月刊》
20世纪上半叶,法学家兼翻译家吴经熊逆“西学东渐”潮流而动,组织创办《天下月刊》并刊发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英译本和大量古典诗歌英译作品,积极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以翻译家吴经熊为研究对象,剖析特定社会背景下吴经熊作为杰出翻译家在时代语境中的选择决策的动态过程,分析影响其译者身份生成、译介选材、翻译策略的各种因素,以期为翻译家研究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非遗语境下的朝鲜族传统音乐价值与守正创新
[作  者]:刘沐泽; 罗旋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创新意识|文化传承
朝鲜族传统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社会精神价值并具备鲜明的美学特征。通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梳理朝鲜族音乐文化的守正与创新路径,探讨朝鲜族音乐的现代化传播与创新意识,发掘朝鲜族音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贡献的力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批判之刃与理想之灯——刘震云知识分子观之辨析及评判
[作  者]:刘姝
[]:刘震云|知识分子观|批判之刃|理想之灯
刘震云在其文学创作和访谈中虽然常常对知识分子进行批判与嘲讽,但亦含褒扬之情,看似有些“暧昧”,但却深含反思之意。其实,刘震云的批判与反思旨在激励知识分子担起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他批判与反思的焦点从传统和现代两大视野展开:其一是知识分子在阶级分明的传统社会中铸就了深刻的精英认同感,却也因此与民间现实渐行渐远,进而催生了学究主义的倾向;其二是他们在现代社会被工具理性影响和操纵,展现出自私冷漠的功利主义倾向。刘震云希望知识分子能够摒弃精明和高傲的弱点,汲取“笨人”智慧,即持之以恒的毅力、与众不同的勇气和长期的追求。刘震云的探索无疑为人文价值的重估与重建提供了值得期待的方向,但其用以批判的武器同样需要我们予以辩证看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超越与融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成逻辑
[作  者]:何雨婷
[]:文化主体性|文化自觉|中华文化|话语建构
中华文化主体性观念的生成是理论、历史和实践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观念的形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深刻总结,更是当代中国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理论上,中华文化主体性观念的提出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的论述。历史上,中华文化的多元交融以及近代西方文明冲击下民族文化自觉的苏醒,为中华文化主体性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在实践逻辑上,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强调回应了当今中华文化在国内外传播、发展的迫切需求。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合”机理
[作  者]:杨可
[]:习近平文化思想|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三合”机理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存在“三合”机理,即根源性的高度融合、主要特征方面的关联耦合、二者协同发展上的有机结合。第一“合”在于二者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相关经验进行了继承创新以及发展应用;第二“合”在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中人民至上、守正创新、系统辩证、自信自立、开放包容等特征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践、特点、价值形成紧密互动;第三“合”在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相互配合,二者通过价值引领、组织引领、文化引领等作用促进农村稳定进步,对协调推进国家战略总体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具有积极意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在版本校勘与史实考证中写就学术人生——龚明德先生的学术志向与学术情怀
[作  者]:张鑫榕
[]:版本校勘|史实考证|龚明德
龚明德以四十余年的辛勤劳作对现代文学的史料文献作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和清厘,在版本校勘与史实考证方面取得了扎实而可喜的成就。在经典作品的版本校勘研究中,他精细地考证了巴金、丁玲、艾芜等现代文学名家重要作品中的诸多问题,推动了现代文学版本学研究的学术进展;在重要作家人事问题与史实真相的钩沉考证上,他以书信材料为考索重点,明断时间、订正释文,填补了中国现代作家文献的诸多空白。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中,他穷根究底,不计功利,始终坚守着实证治史的学术志向与坦诚为公的学术情怀,这种热爱和执着写就了其鲜明而浓重的学术人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景德镇现代公共陶艺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研究
[作  者]:吴楚; 顾婷; 黄勇
[]:景德镇|公共陶艺|城市表达
在整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景德镇现代公共陶艺进行分析,首先分类阐明景德镇不同公共陶艺的地理位置、设计方式、创作内涵;其次探讨其在城市景观中的形式语言与艺术价值。结果表明:景德镇每类公共陶艺均有其特定意义,若充分挖掘景德镇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使景德镇城市公共陶艺的运用发展更契合城市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城市效应,为其他有制瓷资源和陶瓷文化历史的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探析
[作  者]:曹正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文化逻辑|实践进路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时代之要、民族之需、育人之本,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坚持党对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为逻辑前提,以巩固高校文化主体性为逻辑中介,以增强高校文化发展活力为逻辑目标,以此厚植中华文化根基、坚守文化主体性、支撑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以提升教育工作者文化素养、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打造一流校园文化为实践进路,以此增强融入能力、拓展融入模式、提升融入质效,不断推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逐步建立健全高校“大文化”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