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文章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周文中与中美音乐交流(1972-1989)(下)
- [作 者]:宫宏宇
- [主 题 词]:周文中|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中美艺术交流
- 纵观 1979-1989 年这 10 年间中美艺术交流,无论从其交流活动的规模、涉及的范围方面看,还是从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讲,都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而此间最为活跃、贡献最大者,则非集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文化交流活动家于一身的周文中莫属.文章以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周文中创建并领导四十年的"美中艺术交流中心"档案资料(信件、项目报告、会议简报、照片、印刷品以及视听影像资料)、所出版的《美中艺术交流中心通讯》(1980-1995)和 1979-1989 年间中美报刊相关报道为基础,探讨周文中作为文化交流活动家在改革开放前后为促进中美艺术(特别是音乐)交流所做的具体工作及其产生的影响.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汉代音乐职官演变及其音乐制度史意义
- [作 者]:白少雄
- [主 题 词]:汉承秦制|乐官|音乐制度|乐府|太乐
- 汉承秦制是秦汉乐官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但由于秦代资料的缺失,致使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随着出土资料的不断问世,为此现象的梳理提供了可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汉代不仅沿袭了秦朝主要乐官的架构,还增设了新乐官.特别是武帝之后,乐官的音乐职能更为纯粹,同时,整合左乐、外乐等机构职能归入乐府,使之与太乐成为汉代的主要音乐机构.这种改造使汉代乐官成为后世乐官的渊薮,凸显了音乐娱乐生活的作用,对后世音乐职官设置及古代音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简讯
- <正>武汉音乐学院接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受省教育厅、省教育评估院委托,21位专家于9月23日至10月31日对武汉音乐学院进行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9位专家于10月29日至31日开展入校考察。入校评估期间,专家组进行了听课看课,访谈了校领导、相关部门及院系负责人、师生代表等,调阅试卷、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论文等各类支撑材料,实地走访用人单位和实践基地等相关部门,集体考察了音乐治疗实验中心、音乐表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钟音乐厅、校史馆、一站式学生社区、琴房等,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实现了线上线下考察全覆盖。10月31日,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在滨江校区召开。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全球中国音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栏主持人语
- [作 者]:喻辉
- "全球中国音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牛津手册:中国与海外华人音乐》(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①全球发布会于2023年11月3日至5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匹兹堡大学、麦卡莱斯特学院以及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和中国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扬州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200余位中国音乐研究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线下和线上会议.40余位海内外学者聚焦中国音乐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将中国音乐研究作为一个国际化学科的前景等议题进行了会议发言.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听觉悖论:聿格·笛弗尔的声音观念与创作实践
- [作 者]:王梦琦
- [主 题 词]:听觉悖论|聿格·笛弗尔|模型|频谱音乐
- 法国作曲家聿格·笛弗尔(Hugues Dufourt)曾指出“听觉悖论”(paradoxe d’audition)是频谱音乐的第一个模型,强调了“听觉悖论”在频谱音乐创作中的首要性。文章所探讨的问题即围绕“听觉悖论”展开,论述了它对笛弗尔声音观念及音乐创作的影响。作者首先论述了“听觉悖论”的涵义:广义的“听觉悖论”指听到的声音与客观不相符合的普遍现象;狭义的“听觉悖论”指的是让-克洛德·里塞(Jean-Claude Risset)的“合成声音目录”。接着论述了约翰·乔宁(John Chowning)对里塞“听觉悖论”的具体运用赋予其创作模型的意义,以及里塞、乔宁的科学研究发现及计算机音乐创作在何种层面影响了笛弗尔的声音观念进而对它的运用更加广泛。最后,文章对笛弗尔的音乐创作进行概述,并举例说明其作品中对“听觉悖论”的直接运用与艺术化处理。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论日本古代雅乐乐家的层级结构与身份认同
- [作 者]:周汨
- [主 题 词]:乐家|雅乐|乐人|身份认同
- 乐家是平安时期及其后日本雅乐的传承载体,亦是传承制度.10 世纪形成的乐家,是在 8 世纪模仿唐代所建立的音乐机构管理制度外,又衍生出的以家族为主体的世袭传承制度.自此,拥有较高社会层级的乐人开始具备集管理者、表演者、教学者、记录者、研究者为一体的多元身份.对这些身份,乐人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旁观者亦对此身份下的行为表示认同.该文对日本古代雅乐诸乐家进行总体关照,以古代乐人谱系及其所记录乐书为基础,解析乐家层级结构及乐人身份认同,探索日本古代雅乐的传承规律.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西南少数民族边棱音管乐器定名习惯探讨
- [作 者]:石大卫; 杨琛
- [主 题 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边棱音管乐器|乐器定名
- 一套逻辑严密、指向明确、标准统一的乐器定名原则对于少数民族乐器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南少数民族边棱音管乐器的定名习惯,主要可以分为民间习俗定名、专有名词定名、民族语言释义定名三大类.其中,专有名词定名类中又包含语言昵称类、演奏方式类、乐器形制类.总体上看,西南少数民族边棱音管乐器的定名习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作者根据田野实践,总结乐器定名习惯与分类结果,对方言语调与演奏方式对乐器称谓的影响进行阐释,认为西南少数民族边棱音管乐器定名习惯具有随意性较强的特点.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频谱音乐:新模型、新思路
- [作 者]:聿格·笛弗尔; 斯特拉斯堡当代音乐研究团队
- [主 题 词]:频谱音乐|模型|声音观念|信息技术|聿格·笛弗尔
- 文章根据聿格·笛弗尔(Hugues Dufourt)于2024年4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当代作曲家眼中的当代音乐”系列讲座所讲授的第一讲内容整理而成。作为“频谱音乐”(Musique Spectrale)这一术语的提出者,笛弗尔亲自论述了该流派在早期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具体的音乐实践。文章以频谱音乐发展初期的观念和技术条件为基本出发点,站在人类声音观念发展史的宏大角度上,说明了频谱音乐诞生的先决条件及其核心理念。文章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示出对声音与听觉的基本认识;随后,在依次论述了“确立新声音范式的三个连续阶段”和“作为声音建模先决条件的信息处理”后,整合并举例说明“频谱音乐”的具体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