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文章
水产科学
- 唇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及网箱养殖
- [作 者]:李军 骆小年 金广海 刘义新 李敬伟 杨培民
- [主 题 词]:唇|形态性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方程
- 测量234尾3月龄唇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头长(x4)、吻长(x5)、眼径(x6)、眼后头长(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头高(x10)及体质量(y)11个形态学指标。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计算了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建立了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唇的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21.5806%)。各形态性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高、眼径、尾柄高与头高达显著水平,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4316、0.3487、-0.0621、0.2071和0.1101。主要形态性状对唇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中,体长最大,为0.1863,其他性状由大到小依次为体高(0.1216)、尾柄高(0.0429)、头高(0.0121)和眼径(0.0039);两两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中,体长和体高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复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高、眼径、尾柄高和头高5个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指数达到0.892,回归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5)。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体长、体高、眼径、尾柄高和头高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3.778+0.550x2+1.417x3-0.839x6+1.915x9+0.715x10,方程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唇幼鱼体长、体高、眼径、尾柄高、头高和体质量分别为(5.30±0.34)cm,(1.15±0.11)cm,(0.51±0.03)cm,(0.49±0.05)cm,(0.99±0.07)cm和(1.98±0.43)g,在网箱内饲养26个月,体长、体高、眼径、尾柄高、头高和体质量分别为(32.40±2.87)cm,(7.22±0.84)cm,(1.18±0.09)cm,(2.78±0.32)cm,(5.33±0.64)cm和(576.94±143.82)g。
水产科学
- 水生动物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对致病微生物的响应
- [作 者]:乔丹; 刘丹丹; 王美娟; 张红绪; 孔祥会
- [主 题 词]: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天然免疫|致病微生物
- 超氧化物歧化酶为天然金属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是抵御机体氧化应激的第一道防线。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类和小分子抗氧化物质,一起构成机体抗氧化系统,用于清除机体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氢等,以维持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的完整性。根据金属辅助因子的不同,超氧化物歧化酶通常分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铁超氧化物歧化酶四种类型。其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和细胞间质,能在机体中广泛消除细胞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维持内环境稳定,参与机体天然免疫,发挥重要生理功能和治疗作用。研究显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肿瘤发生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在陆生动物及植物中研究较为深入,在医学、食品等领域有了一定应用。水生生物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研究尚浅,目前主要集中在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测序及对外界环境的响应,而在应用上鲜有报道。
水产科学
- 仿刺参绿色饲料添加剂研究的进展
- [作 者]:王熙涛; 徐永平; 金礼吉; 李晓宇; 李淑英; 李纪彬; 尤建嵩; 汪将
- [主 题 词]:仿刺参|绿色饲料添加剂|抗生素
- 仿刺参(A postichopus japonicus)是中国20多种可食用海参中品质最好的一种,位列海产八珍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仿刺参养殖业发展迅猛,2011年全国仿刺参产量超过1.3×105 t ,产值突破200亿元,在水产养殖行业单种产值和利润中最高[1]。
水产科学
- 不同日龄卤虫对钻井液生物毒性效应比较研究
- [作 者]:尹翠玲; 张秋丰; 刘洋; 牛福新; 徐玉山
- [主 题 词]:卤虫|日龄|钻井液|生物毒性
- 研究了23~25℃下2、5、10、20日和30日龄卤虫对钻井液的96 h毒性耐受力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不同质量浓度钻井液对卤虫死亡率的影响差异性逐渐增大,试验96 h时,除钻井液质量浓度为2000 mg/L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外,4000、6000、8000、10000 mg/L质量浓度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2、5、10、20日和30日龄卤虫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464、3488、3452、4811、2592 m g/L ,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日龄卤虫之间的死亡率差异逐渐降低。
水产科学
- 唇[鱼骨]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及网箱养殖
- [作 者]:李军; 骆小年; 金广海; 刘义新; 李敬伟; 杨培民
- [主 题 词]:鱼骨唇|形态性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方程
- 测量234尾3月龄唇[鱼骨]的全长( x1)、体长( x2)、体高( x3)、头长( x4)、吻长( x5)、眼径( x6)、眼后头长(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头高(x10)及体质量(y)11个形态学指标。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计算了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建立了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的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21.5806%)。各形态性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高、眼径、尾柄高与头高达显著水平,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4316、0.3487、-0.0621、0.2071和0.1101。主要形态性状对唇[鱼骨]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中,体长最大,为0.1863,其他性状由大到小依次为体高(0.1216)、尾柄高(0.0429)、头高(0.0121)和眼径(0.0039);两两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中,体长和体高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复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高、眼径、尾柄高和头高5个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指数达到0.892,回归关系达到显著水平( P<0.05)。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体
水产科学
- 中华白海豚主要食谱鱼类的脂肪酸组成
- [作 者]:贺筱筱; 宁曦; 林文治; 刘建昌; 郑锐强; 温华; 吴玉萍
- [主 题 词]:珠江口水域|鱼类|脂肪酸|脂肪酸标记物|多不饱和脂肪酸
- 采用改良Folch法,结合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30种珠江口水域常见的中华白海豚食谱鱼类的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脂肪酸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饱和脂肪酸(45.65%)、单不饱和脂肪酸(30.83%)和多不饱和脂肪酸(23.51%)。通过与其他水域鱼类脂肪酸含量比较得知,珠江口水域鱼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偏低,尤其是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整体水平较低。
水产科学
- 正常与患白鳃病大黄鱼造血器官组织学特征的研究
- [作 者]:崔龙波; 迟爽; 李新华; 刘冉; 李倩; 赵振军; 马家好
- [主 题 词]:大黄鱼|白鳃病|脾脏|头肾|肾脏
- 为了解大黄鱼白鳃病的发病机制,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正常鱼造血器官的组织学结构及患白鳃病鱼的病理变化。明显的脾小梁将脾实质分隔成无数不规则的小叶,脾实质主要结构有白髓、红髓、椭圆体和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白髓由密集的小淋巴细胞聚集形成,椭圆体位于小叶的中央,周围围绕红髓,脾脏内有许多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头肾淋巴组织可以分为淋巴细胞聚集区和粒细胞聚集区,前者主要由密集的小淋巴细胞构成,后者主要由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构成。头肾内含有肾间组织细胞。大黄鱼肾脏由泌尿组织和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组织组成及分区同头肾。患白鳃病大黄鱼的鳃和肝脏呈灰白色,胆汁增多。脾脏脾小梁和小叶的结构消失,大量红细胞淤积在红髓中,红细胞表现为严重的退行性变化,小淋巴细胞稀少,大量的巨噬细胞含有不同颜色的吞噬团块。头肾和肾脏淋巴细胞聚集区的小淋巴细胞和粒细胞聚集区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粒细胞聚集区的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肾小管腔内含有胆色素颗粒。肝脏、鳃及其他器官的血管里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稀少。
水产科学
- 温度对中华条颈龟孵化和性别的影响
- [作 者]:容银燕; 凌兰; 傅丽容; 史海涛
- [主 题 词]:温度|中华条颈龟|性别决定|孵化率
- 研究了5个孵育温度(25±0.5)℃,(27±0.5)℃,(29±0.5)℃,(31±0.5)℃,(33±0.5)℃对中华条颈龟性别、胚胎发育及成活率的影响。每个温度放置30枚卵,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基质湿度为5%~10%,重复试验2次。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内,胚胎的发育速度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孵化期缩短。在25℃时孵化成活率最低为46.2%,27℃时高达96.2%,孵出稚龟体质量、背腹甲形态发育指标显著增加,33℃时孵化率开始下降,且出现畸形龟,说明33℃的孵育温度不利于胚胎发育。在25℃时雄性率为83.3%,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33℃全部发育为雌性。结合温度敏感期温度转换试验,表明中华条颈龟的性别决定属于温度依赖型机制,可能属于其中的温度依赖型Ⅰ型。
水产科学
- 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研究
- [作 者]:张福崇; 赵海涛; 万玉美; 方笑
- [主 题 词]: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种间杂交|胚胎|仔稚鱼|发育
- 利用生态调控、人工促熟和催产技术对菊黄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进行种间杂交,并对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时序、形态特征以及仔稚幼鱼的发育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子代受精卵为沉性、具弱黏性,卵径(1.02±0.04) m m。在水温18~19℃、盐度30~32条件下,杂交子代受精卵经过150 h发育为初孵仔鱼,整个胚胎发育需有效积温2790℃· h ,其发育过程分7个阶段,24个发育分期。初孵仔鱼全长(2.52±0.15)mm,卵黄囊约占全长1/3,肌节和血管明显;孵化后4d,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开始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仔鱼具摄食能力。8 d后,卵黄囊完全被吸收。15 d后,仔鱼腹部前方出现大量“小皮刺”,开始出现鼓气现象。18 d后,齿形成,进入稚鱼期。25 d ,齿板形成,出现互残攻击现象,进入稚鱼死亡高峰期。40 d后,进入幼鱼期,其形态特征偏向于菊黄东方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