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文章
江汉考古
江汉考古
- 陶器岩相学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 [作 者]:王芬; 王琦; 陆青玉
- [主 题 词]:陶器|岩相学|方法|功能
- 岩相学分析方法在19世纪晚期被引入到陶器考古学研究中,由于在产地分析、古代贸易及人群迁移等课题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在欧美考古界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一种常规的考古学分析方法.20世纪中晚期,我国的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法,但截止目前仍缺少比较成熟的研究案例.本文主要对陶器岩相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功能、优势和弊端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对陶器岩相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以期引起学界对这种方法的重视.
江汉考古
- 湖北襄阳周家岗遗址周代文化遗存2008年发掘简报
- [作 者]:杨一; 王先福; 符德明; 詹世清; 杨力
- [主 题 词]:周家岗遗址|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古邓国
- 200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襄阳邓城遗址东南侧的周家岗遗址部分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灰坑6座、灰沟1条、房址1座、水井1口,出土了大量陶质生活用器。遗存分为三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及春秋早期,属周代南土邓国文化遗存,为研究古邓国提供了新线索。
江汉考古
- 楚卜筮祭祷简的"心疾""腹疾""腹心疾"
- [作 者]:贾海燕
- [主 题 词]:楚简|心疾|腹疾|楚地医学
- 从后世医学文献有关"心痛"的记载来看,楚卜筮祭祷简中一般所谓"心疾"当为"胸内疾",即胸内痛,主要指心、肺等胸腔内脏器和肝、胆、胃等上腹部脏器病变引起的胸痛;楚简中"腹疾"当指中下腹部疾病,主要为肠疾."腹心疾"或"心腹疾"则为大范围的胸腹部疾病."心疾""腹疾""腹心疾"等的具体含义,需在医学发展的视野下进行详细的考察才能准确理解.
江汉考古
-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铜盒
- [作 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 [主 题 词]:北白鹅墓地|两周之际|贵族墓葬|铜盒
- 2020年4~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垣曲北白鹅墓地抢救发掘了 9座两周之际贵族墓葬,出土了铜、玉、石、金等文物500余件套.其中,铜盒7件,M6出土 5件,M4和M9各1件.铜盒均制作考究,应为墓主生前所用之器,其性质及功用有待讨论.
江汉考古
- 商代青铜罐探析
- [作 者]:王文轩
- [主 题 词]:青铜罐|汲水陶罐|扁圆罐形卣|伴生关系
- 商代青铜罐发现数量较少,这类器物应是受到商文化中汲水陶罐的影响而产生,与扁圆罐形卣存在伴生关系.不同形制的青铜罐有着不同的功用,可细分为炊煮器和盛储器.青铜罐功用特点不明显,导致其难替代扁圆罐形卣成为商文化传统礼器.
江汉考古
- 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M17发掘简报
- [作 者]:狄跟飞; 王晓毅; 王进; 陈小三; 李夏廷; 孙先徒; 李建生; 厉晋春
- [主 题 词]:隰县|瓦窑坡M17|铜器墓|春秋晚期
-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吕梁山地南缘,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7座,其中铜器墓11座。本文主要报道春秋晚期铜器墓M17,该墓出土铜、陶、玉石、漆木、骨器等约20余件(套),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晋文化特征。这批材料对认识晋文化和晋国向北部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江汉考古
- 南阳桐柏月河一号墓出土玉器
- [作 者]:丁哲; 乔保同
- 1993年11月至1994年2月,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编号M1[1].发掘者根据墓葬结构特点、青铜礼器形制及组合、铜铎纹饰和铭文,推断该墓年代为春秋晚期前段,墓主是"羕子伯受",为当时养国的国君[2].月河M1出土玉器共计700余件(套),主要放置于棺室内(图一),北附葬坑中也有少量发现.这批玉器的内涵较为复杂,分属不同时期和考古学文化,本文择其中较为重要者予以介绍.
江汉考古
- 湖北阳新炼铅遗址群调查与初步研究
- [作 者]:胡新生; 崔春鹏; 曲毅; 夏鹏; 李延祥; 程军; 马鹏; 逄硕
- [主 题 词]:冶金考古|炼铅遗址|商周时期|阳新
- 黄石地区先秦矿冶遗址调查在阳新县发现由至少14处遗址构成的炼铅遗址群,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显示其中的13处遗址年代为商周时期.本文对这些遗址的炉渣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初步检测,结果 表明14处遗址皆使用了银山铅锌矿区的伴生有锰砷的铅锌氧化矿石进行还原冶炼,其主产品是含铜的铅及少量黄渣与冰铜,炉渣体系为性能良好的高锰渣.阳新商周时期炼铅遗址群的发现,为探讨商周时期的铅料产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江汉考古
- 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15年度发掘简报
- [作 者]: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屈原管理区文物管理所; 汨罗市文物管理所
- [主 题 词]:湖南岳阳|罗城遗址|战国|六朝|罗县
- 2015年10月至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罗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该遗址由大小两座城址组成,并大致确定大城年代约在战国时期,为楚国南方一座县城.小城年代为六朝时期,可能为文献记载的罗县.本次发掘对于进一步研究罗城遗址的年代与性质、探讨楚国对南方的开发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