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的民间故事及其文化价值
分享到:

[摘  要]:

"衡水湖"是河北衡水地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文化现象,其中"衡水湖"民间故事是具有吸引力和丰富潜力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广泛收集和整理有关"衡水湖"民间故事的大量文本,对其进行界定、分类和统计分析,进一步地从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几个层面来探究"衡水湖"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揭示"衡水湖"民间故事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对提升"衡水湖"成为河北省标志性文化产业有重要作用。

[主 词]:衡水湖; 民间故事; 文化价值; 文学价值; 民俗风情
[作  者]:王小荣
[作者所在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
[期  刊]:衡水学院学报
[I S S N]:16732065
[年,卷(期)]:2014,(2)

同期文章

衡水学院学报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本体回归”——对我国翻译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
[作  者]:朱琳
[]:翻译研究|文化学派|本体研究|多元性|层次性
针对当前翻译研究中对文化学派翻译研究和翻译本体研究的一些偏颇认识,在对译学研究的多元性和层次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学派翻译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目的进行探讨,廓清了其在翻译学研究体系中的位置。另外,对否定文化学派研究而提倡翻译研究本体回归的观点之偏颇性进行分析,并介绍了翻译本体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新发展,指出翻译本体研究同样在走多元发展的道路,文化途径的翻译研究与本体研究在翻译研究系统下互相关联,并倡导以多元兼容的系统论学术思维对待不同层次的翻译理论研究。

衡水学院学报

钱耕森先生“和生学”的意义
[作  者]:杨柱才
[]:钱耕森|“大道和生学”|“和生学”|“大道和同学”|哲学|“和生万物”|黄山文化书院
钱耕森先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数十年,成就卓著,蜚声国际,成为国际知名学者。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八十高龄依然活跃于国际国内的学术界,常常有新的大作贡献给学术界。国外的情况我们了解得不太多,就国内而言,像钱先生这样高龄而仍然对学术研究汲汲以求、孜孜不倦的学者确实是很少见的。而且,钱先生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写论文和发表论文,而是致力于中国哲学的原创性研究,致力于创造新的学说,新的理论,这就更是一般学者所难以企及的了。今天,适逢钱先生八十华诞,亲朋好友,弟子门人,济济一堂,共贺钱先生华诞。末学躬逢盛会,忝陪末座,内心无任欢喜。末学拟就钱先生"和生学"的意义略陈鄙见,以为钱先生庆寿,亦就教于钱先生及诸位高明。

衡水学院学报

论董子之阴阳出入
[作  者]:李丰琼
[]:董仲舒|阴阳出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阴阳理论在董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董子对阴阳的性质、运行的方式、运行的路径,以及阴阳在行进过程中的数量和比例的变化及其在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从其论述看,其阴阳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充分吸收和利用了当时天文学和气候学的有关知识,具有朴素的科学性。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了当时汉代社会普遍流行的简单类比的方式和天人感应的形式,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但似乎更多地表现了当时农业社会条件下靠天吃饭的人们的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衡水学院学报

钱耕森与“大道和生学”
[作  者]:黄山文化书院
[]:钱耕森|“和生学”|“大道和生学”|“大道和同学”|史伯|老子|“和实生物”说|黄山文化书院
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纷争迭起,危机丛生,多元共处、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钱耕森先生以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阐发史伯“夫和实生物说”,并特概括为“和生学”;又以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发“道生万物”说;打通二者,特命名为“大道和生学”。该学说可谓是解决当今时代诸多危机与矛盾的一剂理论良方,为我国别开生面的又一种新的和谐文化。2013年12月28日,在黄山文化书院成立25周年之际,特以钱耕森先生研究有年的“大道和生学”为本届年会研讨主题。本刊特刊发有关钱先生与“大道和生学”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并引起大家对“和生学”的关注和研究。

衡水学院学报

谈《卷耳》——善阁读《诗》记(十一)
[作  者]:袁长江
[]:《诗经》|《卷耳》|后妃|怀人之作|男女对唱
《卷耳》是一首夫妇分别之后相互思念的诗,与所谓的后妃无涉。它是完整的一首诗,而不是两首诗,诗的第一章和其余三章"同是怀人之作",是男女对唱的诗,即诗的第一章为妇女所唱,其余三章为男子所唱。

衡水学院学报

在比较的视域中看《红树林》的诗意构成
[作  者]:张思齐
[]:莫言|《红树林》|诗意|比较研究|政治小说
《红树林》可以归为政治小说的大范畴。就世界文学的范围来考察,政治小说难于具有诗意,然而《红树林》却是诗意浓郁的作品。《红树林》的诗意构成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第一,作品中有许多语段具有散文诗的品格;第二,作品中具有大量诗意浓郁的意象,这类意象反复出现,昭示了直书官场的政治主题,构成了质地茂密的话语风格;第三,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错综时空手法在该作品中得到了纯熟的应用,从而打破了中国小说平铺直叙的传统;第四,西方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运用,从而拓展了时间轴和空间场,并使得该小说富于历史厚重感;第五,莫言作品中的许多表述,只要稍微增减一二字,便是韵文,有的还就是诗歌。中国诗文合璧的古老传统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焕发了生机。

衡水学院学报

试析《棉被》中的“自然の力”
[作  者]:贺黎
[]:田山花袋|《棉被》|“自然の力”|自然主义文学
从《棉被》中屡次出现的"自然の力"一词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发现它与西方自然主义关于自然与本能的理解有着某种契合之处。它既表示形而下的人的本能欲望,同时也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性的存在。在理性与感情(本能)的矛盾冲突中,体现了具有近代性格的"自我"。

衡水学院学报

基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审视家庭教育误区
[作  者]:蒋立晓
[]:中国文化|家庭教育|文化结构|群体性观念|个体人格|文化心理
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来看,道德情感化的心理结构形成了缺失个体人格和价值维度的群体性观念,孩子不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需要依赖于人的"附属物"。强加期望、溺爱无度、打骂教育等家庭教育误区都是植根于这种深层文化结构。

衡水学院学报

周桂钿七十岁学术年表(一)
[作  者]:周桂钿
[]:中国哲学史|张岱年|董仲舒|中国人民大学|王充|校长|研究生|文章|北京师范大学|老师
周桂钿,公元1943年2月15日,华历正月十一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今为市)玉田镇阡仲村周厝里。父亲周生利(公元1919-2008年),母亲李雪娇(公元1923年生)。两个弟弟:光荣、爱民。一个妹妹:凤钗。1949年8月17日,家乡解放。1952年家乡创办阡仲小学,入学上一年级。当时校长兼教师是林长禄先生。他一个人给3个年级同时讲课,所谓复式教学。给一年级讲课,就布置二、三年级做练习。1956年,考入大溪小学上高小。大溪小学(又称完小)校长是余泽怡先生,教学很认真,要求很严格,他单身,吸烟很多。要好的同学有高潮官、高兆荷、陈永杰、陈永灼、冯学松、冯国冰、卓元院、卓金平等。1958年,考入新创办的长乐第四中学,上初中。当时没有校舍,寄宿的学生住在破庙里,在玉田村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