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氧水协同盐酸分解人造白钨
分享到:

[摘  要]:

利用双氧水易与钨形成可溶性过氧钨酸的特性,提出了双氧水(H 2 O 2)协同盐酸分解人造白钨(CaWO 4)的新工艺,使CaWO 4以氯化钙(CaCl 2)和过氧钨酸(H 4[WO 3(O 2)2])的形式溶解到浸出体系中,大幅提高了人造白钨的分解率。研究盐酸和双氧水浓度、反应温度、液固比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人造白钨分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O2存在的情况下,盐酸用量可大幅降低,所用的盐酸初始浓度很低故挥发损失很少;H2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当温度低于30℃时,升高温度对人造白钨的分解浸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超过40℃后H 2 O 2会逐渐分解且产物过氧钨酸变得不稳定反而不利于浸出。得到的较优条件如下:H2O2浓度2.4 mol/L,盐酸浓度1.5 mol/L,温度30℃,液固比10:1(mL/g),反应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人造白钨实现了完全分解。

[主 词]:人造白钨; 盐酸; 双氧水; 过氧钨酸
[作  者]:王小波 李江涛 张文娟 何贵香 赵中伟
[作者所在单位]:中南大学 冶金与环境学院
[期  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年,卷(期)]:2014,(12)

同期文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液相化学法制备矩形银微米线
[作  者]:黎应芬 甘卫平 周健 鲁志强 杨超 戈田田
[]:银微米线|液相化学法|合成
采用液相化学法,以柠檬酸三钠为封端剂、单宁为还原剂和银氨溶液为前驱体制备了矩形银微米线。运用SEM和XRD对银微米线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形貌均一的银微米线的最佳温度为25℃,过高和过低的温度均不利于银微米线的制备;较低的反应物浓度有利于银微米线的生长,而且银线的长度随着反应物浓度的降低而增长;封端剂对银微米线的形貌调控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调节柠檬酸三钠的浓度,可以使产物从无规则的银颗粒演变成形貌均一的银微米线,再变成球状颗粒;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形貌均一、直径为0.25~0.6μm、长度约20μm、横截面为矩形的银微米线。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MgO在含铬型钒钛烧结矿制备中的迁移及作用
[作  者]:周密 杨松陶 姜涛 薛向欣
[]:含铬型钒钛磁铁矿|MgO|熔化特性|迁移|烧结
研究在含铬型钒钛矿烧结过程中MgO对烧结矿转鼓强度(TI)及低温还原粉化指数(RDI)的影响,采用熔点熔速仪和SEM-EDS研究MgO对含铬型钒钛矿熔化特性的影响,并探讨MgO在烧结过程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当MgO含量为1.95%~2.63%(质量分数)时,MgO含量的提高对含铬型钒钛矿熔化特性未产生不利影响;当MgO含量由1.95%增加到2.63%时,烧结矿转鼓强度由50.33%提高到53.40%,RDI+3.15由80.57%上升到82.71%;MgO的迁移主要以Mg2+的形式通过类质同象形式取代Fe2+而形成含镁磁铁矿(Fe,Mg)O·Fe 2 O 3,Mg2+的含量随着MgO含量的提高而增多,其迁移历程为:FeO·Fe 2 O 3→(Fe, Mg)O·Fe 2 O 3→(Mg, Fe)O·Fe2O3→MgO·Fe2O3。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Mg-Gd-Y-Zr合金热压缩变形组织及塑性失稳判据
[作  者]:吴懿萍 [1] 张新明 [1] 邓运来 [1] 唐昌平 [1] 张骞 [1] 仲莹莹 [2]
[]:Mg|Gd|Y|Zr合金|热压缩|加工图|表观激活能|塑性失稳判据
采用G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对Mg-6Gd-3Y-0.5Zr合金进行热压缩实验,设定变形温度为623~773 K、变形速率为0.001~1 s?1、最大真应变为0.6,利用指数函数关系计算合金的表观激活能,并建立合金的表观激活能图。根据动态材料模型(DMM)计算该合金的加工图,综合分析合金的表观激活能图、加工图以及m、、S和S&这4个判据得到:在723 K、0.01 s?1以及773 K、0.1 s?1 m&的条件下,该合金能够获得稳定的塑性变形,并确定为该合金的最佳变形工艺。结合表观激活能图、加工图以及m、、S和S&这4个判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合金塑性失稳的工艺范围。m&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冷锻及再结晶退火对挤压态AZ31镁合金组织的影响
[作  者]:卢立伟 [1] 赵俊 [2] 刘龙飞 [2] 王尧 [2] 刘天模 [3]
[]:AZ31镁合金|冷锻|静态再结晶|织构
对挤压态AZ31镁合金试样沿挤压方向截取试样(0°试样)和垂直于挤压方向截取试样(90°试样),并分别进行变形量为12%的冷锻变形,在320℃下保温不同时间进行再结晶退火。利用金相显微镜和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研究AZ31镁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结果表明:经冷锻变形的0°试样,内部存在大量细小碎晶、{1011}?{1012}、{1013}和{1013}?{1012}等孪晶,平均小角度取向差频率为0.031,硬度由57HV 增至71.3HV,随后的再结晶退火可显著细化原始混晶组织;经冷锻变形的90°试样,内部含有少量的{1011}?{1012}二次孪晶,平均小角度取向差频率为0.017,硬度由57HV增至69.3HV,再结晶退火时,与0°试样对比,静态再结晶开始及结束时间均被推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长时时效后Super304H奥氏体热强钢中析出相的强化效应
[作  者]:白嘉伟 [1] 詹倩 [1] 迟成宇 [2] 谢锡善 [1]
[]:Spuer304H|富Cu相|析出相|共格强化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Super304H奥氏体热强钢在650℃下不同时间(10~10000 h)时效过程中3种析出相的析出行为,并对其强化机理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三维原子探针(3DAP)研究Super304H不锈钢在650℃时效1 h后富Cu相的早期析出行为。并详细分析富Cu相共格应变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细小弥散的富Cu相均匀且高度稳定地分布在奥氏体基体上,当650℃时效时间达到10000 h,球形的富Cu相依然保持在纳米级别,直径约为32 nm。在时效过程中,富Cu相与奥氏体基体始终保持完全共格的关系。Super304H不锈钢显微硬度的显著提高是由于细小弥散的富Cu相起到共格应变强化的作用,晶内较大尺寸的MX相也能够通过钉扎位错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晶界上呈链状分布的M 23 C 6相亦具有辅助强化作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硬质合金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行为
[作  者]:张忠健 [1] 赵声志 [1] 彭文 [1] 张倩霞 [2] 陈鼎 [2]
[]:硬质合金|疲劳裂纹|萌生|扩展
硬质合金的服役环境通常十分恶劣,需要承受循环应力、温度(如高温或循环温度)和腐蚀环境的共同影响,机械疲劳、热疲劳和腐蚀疲劳等多种疲劳断裂机制是导致硬质合金材料失效的重要原因。从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两方面系统地阐述硬质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疲劳裂纹易沿着粗大的WC颗粒、孔洞、夹杂物和粘结相池等缺陷处萌生,而疲劳裂纹的扩展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应力比、频率、温度和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显微结构和化学成分等内部因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低品位钼精矿氧化焙烧过程的反应行为
[作  者]:甘敏 [1] 范晓慧 [2] 张麟 [3] 姜涛 [2] 邱冠周 [2] 王勇 [3] 邓琼 [2] 陈许玲 [2]
[]:低品位钼精矿|热力学|氧化焙烧|物相变化
研究品位为39.27%的低品位钼精矿的氧化焙烧热力学、物相演变规律及焙烧特征。热力学分析表明:MoS 2氧化的趋势仅次于FeS 2氧化趋势,能生成多种价态的氧化物,且生成的MoO 3可与多种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钼酸盐,其中生成钼酸钙的趋势最大。焙烧过程包括MoS 2氧化不充分、MoO 3稳定存在和钼酸盐生成3个阶段,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易生成不利于后续钼溶出的钼酸盐和低价氧化钼,适宜的焙烧温度为650~675℃、焙烧时间为2 h左右。氧化焙烧后,氨浸的钼溶出率仅为84.02%,浸出渣中钼含量高达13.93%,XRD分析表明浸出渣的组成以钼酸钙为主。采用Na 2 CO 3为浸出剂对氨浸渣进行二次浸出,可将氨浸渣中的钼酸钙溶出,最终钼的总回收率可达90.82%。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Ti-Al系合金熔体与TiN润湿行为
[作  者]:李春新 刘许旸 吕学伟 邱贵宝 白晨光
[]:Ti|Al合金|润湿|氧化|吸附|蒸发
采用通管滴落法研究1758 K温度下Ti-Al系合金熔体与TiN的润湿行为,结果表明:当Al的质量分数为40%、50%、60%、70%和80%时,初始接触角分别为68°、92°、106°、140°和140°,初始接触角对合金成分依赖较大。当Al含量较高时,Al会氧化生成Al 2 O 3膜包裹在液滴表面,影响初始接触角的测量,但平衡接触角对合金成分依赖较小,均小于20°,且随Al含量的增加略微减小。由于润湿后试样的界面上富集了大量的Ti和少量的Al而没有明显的化学反应产物存在,且通过计算可知合金中Ti的化学势明显高于基板中Ti的化学势,因此,在化学势差的作用下Ti向界面吸附,促进体系的润湿。此外,当Al含量大于60%时,在铺展的末期Al会显著挥发,但其对平衡接触角的影响较小。在实验中,XRD检测到的AlN和TiAl 3是由于合金与基板接触及N扩散后与合金反应生成,但其生成量很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往复挤压工艺对Mg-5Sn-1.5Al-1Zn-1Si合金组织演变的影响
[作  者]:张建新 [1] 高爱华 [2] 郭学锋 [3] 崔红保 [3]
[]:镁合金|往复挤压|工艺参数|组织演变
研究挤压温度、挤压速度及道次对铸态Mg-5Sn-1.5Al-1Zn-1Si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显微组织的均匀性随着挤压温度的升高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温度较低时,动态再结晶过程缓慢,晶粒尺寸不均匀;当温度较高时,动态再结晶过程速度加快,晶粒较粗大。晶粒尺寸随着挤压速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速度较小或较大均会造成合金显微组织的不均匀。当挤压速度较小时,容易出现二次再结晶过程;当挤压速度较大时,再结晶过程不充分。随着挤压道次的增加,合金显微组织的均匀性逐渐提高,晶粒尺寸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往复挤压超过7道次后,晶粒细化效果减弱,合金显微组织中重新出现大尺寸的晶粒,位错组态由位错墙向位错胞转化。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湖南某酸性浸锑渣的浸金特性
[作  者]:杨永斌 刘波 李骞 姜涛 曾冠武
[]:浸锑渣|氧化焙烧|脱硫|氰化浸金
结合化学成分、物相分析和氰化浸金实验,研究酸性浸锑渣的浸金特性以及氧化焙烧预处理对浸金的影响机理,并考察酸法浸锑?氧化焙烧脱硫?氰化浸金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黄铁矿包裹金是造成酸性浸锑渣中金难浸的主要原因,经氧化焙烧后,焙砂中单质硫和硫化物的含量显著降低,总硫含量降至0.15%(质量分数),硫化物转变为赤铁矿,焙砂的氰化浸金率达95.92%,比酸性浸锑渣直接浸金提高了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