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文章
新建筑
- 沿江城市公共空间物理环境感知综合评价研究 ——以哈尔滨夏季为例
- [作 者]:李新欣; 白晓霞; 孔哲; 韩依纹
- [主 题 词]:城市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客观指标|主观评价|评价模型
-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众生活的重要场所,物理环境是构建舒适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主观感知展开研究.选取哈尔滨夏季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客观指标和主观感知数据.根据主客观关系的拟合分析结果,选择温度、声压级和亮度值作为综合评价因子,并确定关联机制及舒适区间.运用因子分析获取各子因子的权重值,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估方法可用于物理环境综合质量评价,辅助进行设计决策,且对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新建筑
- 建筑时空连续性的重塑策略 ——意大利吉贝利纳新城博物馆设计解析
- [作 者]:张映乐
- [主 题 词]:弗朗切斯科·韦内齐亚|意大利吉贝利纳新城博物馆|连续性|形式|意义|运动
- 意大利建筑师弗朗切斯科·韦内齐亚于1981—1987年间设计建造的吉贝利纳新城博物馆展示了在新建城市与本土语境关系断裂的背景下对于建筑连续性意义的探索.文章从形式、意义和运动三个方面分析新城博物馆所包含连续性的多重内容、空间诠释和表述逻辑.在此基础上说明对于本土性特殊意义和超越本土性普遍意义的共同探索是建筑在时空流变中坚守地域特质、追溯本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新建筑
- 经验与体验 ——乌海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一期工程改造设计
- [作 者]:张鹏举
- 2015年,在完成了一系列改造设计项目后,我们承接了乌海市黄河化工厂的改造设计工作,任务是将废弃的化工厂改造为乌海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甲方是乌海市城投公司,业主是乌海市职业技术学院.黄河化工厂总用地面积346702 m2,现有厂房建筑面积39800 m2.改造建设分为二期,目前改造的一期工程包括建筑类实训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生活用房,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增设的展陈体验区.
新建筑
- 基于方言分区视角的环渤海乡村住居形态研究
- [作 者]:赵嘉依; 杜凯鑫; 李世芬
- [主 题 词]:民居研究|方言分区|环渤海地区|乡村住居|形态类型
- 方言分区是地域文化及自然环境纵横向时空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住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形态与方言分区密切关联.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地域,打破行政区划,结合文化地理和方言分区探讨乡村住居形态.基于建筑类型学,从平面、立面、材料、装饰4个层面识别、提取住居形态类型;通过叠合、类比、图解分析,发掘住居基型和形态演变关联的动因,探寻不同方言分区住居类型形态分异的机制,试图拓展住居形态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尝试建构环渤海乡村住居形态关联图谱,作为类型资源为区域内的乡村营建提供模式依托与参照.
新建筑
- 冰上运动馆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实践——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设...
- [作 者]:李磊; 陆诗亮; 郭旗; 钱豪杰
- 20世纪以来全球化影响和对现代性的追求,使得地域间的差异性与多元化逐渐减弱,文化趋同和特色危机与日俱增。冰上运动馆是国际标准化及高科技集成的特殊体育建筑类型。我国多数场馆建设以大事件为引领,崇尚技术追随形式的攀比而对地域性思考不足,高投入与强竞争造成冰上场馆荣耀与危机并存,
新建筑
- 关系网络转化视角下的社区更新思考与实践 ——以北京金融街天仙胡同社区更新项目为例
- [作 者]:李晓捷; 李倞; 边思敏
- [主 题 词]:社区更新|关系网络|居民自治|框架|事件
- 存量更新时期,小规模、渐进式的景观更新成为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方式,此背景下的社区更新则可以理解为以居民参与为基本前提的社区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修正和维系.引入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将社区解析为由"人""物""事"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指出社区更新过程是由关系网络A向更加优质、可持续的关系网络B转化的过程.以北京金融街天仙胡同为例,将社区更新解析为关系网络转化的过程,阐释社区更新中的若干问题如何通过关系网络的转化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指出,设计思路框架化、后期维护事件化,是将居民有效组织到关系网络中,形成更多参与、更加自治、更可持续的社区更新路径的关键点.
新建筑
- 认识新中国早期建筑援外的三条线索
- [作 者]:刘烨
- [主 题 词]:社会主义|第三世界|风格|物质|地理|建筑援外
- 文章将新中国早期(毛泽东时代)援外建筑置放于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政治团结的语境中。通过梳理三条线索,即风格的输入与输出、作用于物质基础的生产空间的形塑与热带建筑带来的对域外地理的认识问题,作为该历史实践理论化的尝试。建筑与空间在海外的形塑并非中国单方面施加的作用力,也是海外信息的反馈及其内化于中国的一种表现,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内外交织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置身其中的全球史的视野下认识早期的援外实践,也能为今日一带一路倡议下继续国际合作提供长时段的自我定位与反思。
新建筑
- 支点与缝合——“非洲之角”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援建
- [作 者]:张璐嘉; 薛求理; 万妍
- [主 题 词]:对外援助|非洲|建筑|城市化|一带一路
- 由于自然资源匮乏、殖民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非洲之角"国家以低城市化率、高贫困人口比例和特殊政治地位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以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两国首都为例,以文本研究结合现场调研等方式,从设计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角度,考察中国的建筑援助项目及其在城市中所承担的角色。通过对城市空间和援助项目的分析,展现其如何以"点+线"的方式,介入复杂混合的城市环境,部分地发挥构建地域性文化标志与缝合城市空间的作用。为援助项目长期以来的使用状况提供可供参考的现实切面,并反思我国援外项目在设计、建造、落地和后续运营维护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新建筑
- 知识史视角下中国1950—1970年代援外建筑的美学与政治
- [作 者]:宋科
- [主 题 词]:中国援外建筑|美学与政治|现代主义知识体系|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总站|中国模式|中国性
- 回顾中国1950—1970年代对外援助及援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关注援外建筑形式美学及其政治意义的关联,旨在以建筑学思维解读对外援助"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以知识史视角梳理援外建筑设计知识体系的发展演进与跨国流动脉络,重点关注1964—1976年间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中国援外建筑的影响。以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总站为主要案例,通过历史研究、形式分析以及跨文化比较分析,揭示中国援外建筑在美学和政治方面呈现的"中国性",并讨论新中国援外建筑作为知识遗产的当代价值。
新建筑
- 专栏导语
- [作 者]:谭刚毅; 褚冬竹; 张彤; 李翔宁
- 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流动,物质的运动、资本的周转、思想的交换、人员的迁移……正是这种流动性造就社会某种不稳定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形成的压缩时空中。一如长江奔流不息,本不曾被阻隔,但人类的建设“抽刀断水”,某时某处的隔断,反而加剧了流速。长江是该流域城乡连接的纽带,虽呈线性,但立体多维。它不仅是重要的航道和物质流动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