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依旧——古典诗词中海棠意象的柔美意蕴
分享到:

[摘  要]:

古典诗词里摇曳多姿的海棠花意象,其绰约芳华与女子的气质有着品性间难舍难分的情愫和艺术上相得益彰的共通,逐步发展为寄寓感兴的情感载体和审美载体,散发着优雅的女性气质和柔美意蕴,折射出中华文化温和内敛、婉约秀雅的审美特征。

[主 词]:海棠花; 意象; 柔美; 古典诗词
[作  者]:董雪静
[作者所在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期  刊]:名作欣赏
[I S S N]:1006-0189
[年,卷(期)]:2023,(6)
[页  码]:13-15

同期文章

名作欣赏

浅谈《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女性意识
[作  者]:巴靓
[]:《尼罗河上的惨案》|矛盾|女性主义|男权话语
在阅读《尼罗河上的惨案》一书时,读者会发现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文字中存在着众多矛盾的地方。作为20世纪著名的侦探小说女王,她在自己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侦探小说中以男性为中心的侦探形象,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出了全新的、颠覆世人想象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了朴素的女性意识。当时英国社会受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很深,作者力图改变这一现状,遗憾的是小说中的用词用句却仍然无法摆脱父权制根深蒂固的观念。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以小说中的文本为依据,分析《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女性意识。

名作欣赏

巴金《家》中水的意象构建
[作  者]:潘子晴
[]:巴金|《家》||意象
巴金《家》中水的意象蕴含着深刻含义,包含家中湖水与外部的水两类,表现出纯洁和理想的特点,具有传统和新生两方面特质。湖水对于家的美好和女性忠贞的象征、河水及江水对于希望和未来的象征,成为《家》中水的意象最主要的含义。其中表达了巴金男性视角下对于女性的建构、对于封建家庭温情的流露以及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等。

名作欣赏

从自我重复到道德弱化——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局限性
[作  者]:杨海涛
[]:自我重复|道德弱化|安妮宝贝|局限性|当代文学
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属于新世纪都市文学和女性文学的范畴,曾得到一些评论者的高度评价。但也有评论者认为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一直是自我重复。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确实有一定的价值,但局限性也较明显。笔者试图运用社会学批评等理论,分析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局限性,并探索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名作欣赏

论《女坂》中明治女性家族意识的变化
[作  者]:张倩
[]:家族意识|女性觉醒|明治时代|家父长制
被誉为“日本文坛女作家第一人”的圆地文子,是日本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凭借一系列露骨描写女性内心世界的作品备受好评。其代表作《女坂》描述了饱受封建家庭体制摧残的明治时期的女人忍辱的一生。小说中主人公的家族意识及其变化折射出日本明治时期的时代背景,圆地文子以女性对家族意识的认识为切入点,绝妙地表现了女性主义。

名作欣赏

《不适之地》中女性在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作  者]:陈欣
[]:《不适之地》|双重文化认同|女性
美国孟加拉裔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讲述的是发生在孟加拉裔移民之间的关于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故事。其中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以女儿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为主线,揭示了在双重文化的环境下,因为身份认同问题,来自孟加拉文化的母亲和出生于美国文化之中的女儿之间产生了各种差异。母女之间的对抗本质上源于对文化身份的迷茫和文化认同的单一性,但是母女之间天然的情感羁绊和共同的女性身份让她们突破对彼此文化的否认,形成全新的双重文化认同。

名作欣赏

参差对照——《年轻的时候》中的他者与自我
[作  者]:裘喻双
[]:《年轻的时候》|他者|自我|参差对照
张爱玲在小说《年轻的时候》中塑造了一系列异国形象,并通过本土人物潘汝良对于异国文化的态度转变,在他者化的过程中同时传递出社会集体想象以及作家本人的形象。对于他者与自我形象的建构,张爱玲以一种平等不偏的目光切入,透过潘汝良这一人物,既揭露了现代眼光下的中国旧式文化,又描绘出中国人眼中的异国形象。通过对沁西亚这一异国人物的塑造,张爱玲深刻地揭露出超越国界、性别的人类生存重压,从而探寻到中外形象的共通之处。从形象学的角度出发,为分析张爱玲笔下异国形象背后的社会影响因素及个人创作倾向提供了新的视角。

名作欣赏

爱玛的欲望模式:中介、投射与幻灭——基拉尔“三角欲望”视域下的《包法利夫人》解读
[作  者]:杜超逸
[]:爱玛|“欲望三角”|欲望中介|欲望投射|欲望幻灭
法国人类学家、文学批评家勒内·基拉尔(RenéGirard)在1961年出版的专著《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Mensonge romantique et véritéromanesque)中指出:主体的欲望并非线性传递,而是通过欲望介体到达客体。本文试图从《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入手,以其欲望的生成、生长、投射、幻灭四个阶段为线索,通过文本细读,梳理爱玛的欲望模式。从小说中获取的资产阶级的金钱观和爱情观塑造了她庸俗、混乱、不切实际的欲望介体,即对“完美丈夫”的幻想。这使她不再“感觉”这个世界,而是让实际的感情机械地模仿已有的感情,将她对生活意义的想象投射给现实。本文还重点梳理了爱玛将欲望投射到莱昂和罗多尔夫上的过程,尤其是爱玛转向被欲望介体支配,走向毁灭的两个转折点,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名作欣赏

对《春江花月夜》结构“断层”现象的再思考
[作  者]:李品一
[]:《春江花月夜》|结构“断层”|文本细读
《春江花月夜》被许多人认为在结构上存在严重的前后脱节问题,文章认为这首诗的结构“断层”是由诠释者的误读造成的,而并非诗作本身存在缺陷。论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容易被误读的段落“月下之思”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部分并不是在对人月关系进行哲学思考,而是重在表现景物给人带来的复杂情感体验。《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以写情为主线的诗,“月下之思”在诗中起着对景与情进行上下勾连的作用。

名作欣赏

中兴三大诗人的儿童观——儿童的情感代偿价值
[作  者]:李玉晗
[]:中兴三大诗人|儿童|代偿
在中兴三大诗人感慨人生迟暮、仕途坎坷或是抒怀辞官闲居的诗中,儿童形象密集出现。儿童在中兴三大诗人的诗中作为一种情感代偿,削减了人生迟暮的多愁短暂,冲淡了仕途坎坷的失意多艰,补偿了童年岁月的缺失和美好。儿童作为情感代偿是中兴三大诗人关于儿童价值的一种儿童观。这一儿童观的成因源自宋代士人建功立业的主流价值以及仕途遇贬的常态经历。